查看原文
其他

成都市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│成果

路思远 韩冰 等 规划中国 2023-03-26

  本项目由中规院北京公司与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参与投标,获得了“成都科学城总体城市设计”方案征集第一名并成为中标人。


一、规划编制背景

成都科学城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,距成都市中心城区约25公里,是成都向南优化拓展城市发展空间,培育新增长极,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承载地。当前,在成都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的背景下,科学城作为承载成都科技创新功能的重大平台,以“创新为魂、科技立城”为建设理念,创新驱动发展,正在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城市发展核心引擎。


二、现状建设情况

科学城地形主要为龙泉山山前浅丘地形,整体高差约80米。现状植被良好,种植有大量茶叶、香樟树、桉树、橘子树、栀子花等,地势低洼地方多为农田种植。范围内现状汇水主要进入鹿溪河。本次规划范围内的兴隆场镇有部分在建居住项目和有意向居住项目,其他区域内均为未建用地。


三、主要技术探索


1、规划目标

科学城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富有魅力、融入世界、领衔时代的科学城。本次规划将科学城定位为"天府之心、科创之都、千年之城"。


天府之心是指完善辐射网络、引领区域发展,承载国家中心城市的新中心功能,辐射全川乃至中国西部的新中心;科创之都是要坚持科技创新、开放共享,建设西部创新第一城,四川创新转型发展新引擎;千年之城是强调山水生态、人文宜居,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千年杠杆,传承千年再造新千年之城。


2、规划结构

规划形成“一脊、三核、四谷、五廊”的空间结构。


其中,“科创之脊”利用天然地形汇聚复合功能筑台成脊,构建片区的生长脊梁,提供创新研发及公共服务平台,促进知识与服务向外辐射,为片区发展提供支撑及服务。依托百里中轴构建文创服务核、依托天府新站构建对外交往核、依托制高山体规划科技研发核;利用天然地形谷地汇聚的节点,打造四处“多彩智谷”,提供生态功能、开敞空间功能以及研发服务功能;“创享绿廊”利用水岸及低谷形成创享绿廊,为片区雨水地表径流提供汇水廊道,同时生态化处理,起到生态保育,水绿涵养的作用;在廊道两侧植入生产生活功能,实现活力聚集,引领多彩生活。


3、规划策略

(1) 濯清流 映两山

复兴成都历史上“门泊东吴万里船”的水文化特质与“窗含西岭千秋雪”的城市盛景,重构水网,通过留谷疏水、洼地集水、引水活水、汇水重构的方式集水养城,搭建一个水生态安全的海绵基地和蓝绿交织的生态系统,同时建立科学城与龙门山之间的视线通廊,重塑成都山特色。


(2) 兴蜀道 汇百川

历史上的蜀道开辟了成都对外交往、经济贸易的先河。如今,现代化的交通方式让成都融入世界,天府国际机场的建立使成都可以通过国际航线的汇集,联通全球顶尖创新城市,快速汇聚全球的创新人才、创新科技等要素。此外,通过对接全国主要城市的高铁动脉、多层级的道路支撑、多中心格局的轨道建设、多模式的常规公交系统、高效互联的通信网络的打造,助力科学城培育世界高科技创新引擎。


(3) 强中心 聚科技

成都是一座汇百流、善吸收、富创新的开放城市,富含智慧、文创、商贸之禀赋。科学城是承载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核心载体,集聚科技创新、国际交往、商务办公、会展博览等功能,形成影响千年的天府新中心。科学城导入多元化高效高端创新源头,提供专业技术交易展示平台,联合创新平台,创新组织孔家你,成为成都创新高地,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。


(4) 承底蕴 享生活

科学城传承成都百里中轴的文脉,顺接兴隆湖的创新绿核的空间特质,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,打造百里中轴上的文创核心。同时,规划保留老场镇传统街巷肌理,延续市井休闲文化业态,植入创新产业功能,传承老成都的乡愁记忆。以特色开放街区、宜居宜业宜游的10分钟圈,多彩的创客步道等营造慢成都的安逸生活。


区位图


 规划结构图


 城市设计平面图


慢行系统规划图


蓝绿空间规划图


鸟瞰效果图



注:本文作者为:路思远 韩冰 王宁 袁兆宇.
出自《城市规划通讯》2018年第15期“中规院专栏”.责任编辑 马赤宇.

中关村科学城的创新认识

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

山西科技创新城的低碳生态规划实践

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